文创学院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科普 | 五一劳动节的由来你知道吗?

作者:时间:2021-05-05点击数:


欢度五一劳动节~

 

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国际示威游行日"(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或者May Day),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


五一的由来

19世纪,欧美资本主义高速发展,资本家为追逐高昂利润,增加工人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对工人进行残酷地压榨与剥削,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了12小时。

 

186651日,以美国芝加哥为中心,在美国举行了约35万人参加的大规模罢工和示威游行,示威者要求改善劳动条件。

 

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18897月,由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大会会代表一致同意:把51日定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它是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同时会议通过决议,在189051日国际劳动者举行游行,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

 

中国最早于1918年,由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杭州,汉口等地,向群众宣传五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12月将5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1989年后,国务院基本上每5年表彰一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每次表彰3000人左右。

五一节传入中国已逾100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先生,第一次向国内系统介绍五一国际劳动节

五一国际劳动节正式被作为一个劳动人民的节日向中国人民介绍,是在1918年。第一个宣传者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先生。1918年,李大钊在孙中山先生主持的《建设》上,用文字形式第一次向全国劳动人民介绍了五一国际劳动节。

191851日,北京《晨报》(民报时期一份重要报纸,瞿秋白曾是该报驻莫斯科通讯员,鲁迅、徐志摩等名流都曾为其主笔)刊发专版,以简约、通俗的白话文,向读者介绍了五一节是什么、五一节的意义、西方工业革命情况,并论述了当时的中国工人应该有的权利。该专版一经刊发,即引起全国新闻媒体重视,各地报刊纷纷转载。

191951日,北京《晨报》专号再一次介绍五一国际劳动节,并且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已经有工人阶级自发组织的游行庆祝活动。所以这一年,就被认定为中国的第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

 

中国共产党与“五一”节

194852日,《人民日报》刊发党的五一口号,提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等号召,这预示着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中国共产党历来对五一节非常重视,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革命根据地都将五一节作为重要节日来庆贺。

1948430日,为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动员、团结全国各阶层爱国人士尽快建立新中国,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发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提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等号召。51日的《晋察冀日报》和52日的《人民日报》都在头版头条刊发,这就是后来著名的五一口号

五一口号发布是我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不仅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经过长期实践比较后终于开始公开、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此坚定地走上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光辉道路,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党制度建设从此开始谱写新篇章,为最终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一”劳动节

 

194912月,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今国务院前身),就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五一节定为法定节假日,并规定这一天全国放假一天。

1999918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一次修订了1949年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每年春节、五一和国庆节法定节日加上调休,全国放假7天,形成了3黄金周

20071214日,国务院第二次修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春节的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年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五一3天调整为1天;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五一黄金周由此成为历史。2008年起,五一黄金周变为五一”3天小长假。2020年,通过调休,五一则有了5天假期。

 

国际劳动节的意义在于劳动者通过斗争用顽强、英勇不屈的奋斗精神,争取到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民主的历史性进步,这才是五一劳动节的精髓所在。

劳动最伟大,也最平凡,普通劳动者永远值得尊重。五一劳动节也是在提醒每一个人,一定要对劳动者心存一份敬意,对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共同创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心存一份感激。

 

版权所有@ 泉州轻工学院 Copyright @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通讯地址:福建省晋江市高教东路(362200) | 电话:0595-36207778 传真0595-36207779